《2020年全局工作要点》解读

文章来源:http://dzj.hubei.gov发表时间:2020-06-15 08:36:41点击次数: 2582

一、对标对表讲政治,切实加强党对地质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地质事业亦复如是,站位大局,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地质系统责无旁贷;立足自身,推进地质党建,是全面建成地质小康的坚强政治保证。按照党的十九大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的要求,要点从五个方面安排了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

1.持续抓好政治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能力。把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尺度,想明白、弄清楚、做到位,系统评估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认真落实党内法规和局党委坚持和加强党对新时代地质事业全面领导的若干意见。做好接受省委新一轮政治巡视工作。加强意识形态和统战工作。

解读: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重点做到四个加强一是加强政治意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加强党对地质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认真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和主题党日等制度,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做好接受省委新一轮政治巡视工作。三是加强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规划编制工作,举办十四五规划编制培训班一期,编制完成各级十四五规划。四是加强意识形态和统战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强化反邪教、防滋扰等工作,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的教育、引导、服务工作。

2.持续加强理论武装。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化要求,跟进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精研细读“一章三书”,从党史和新中国史中汲取力量。

解读: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旨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重点强化三个深入一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守初心、担使命,战疫情、赢大考线上读书班活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二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派党员干部参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各单位办好处级以下干部专题培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建设,精研细读一章三书,局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全年不少于12次,举办地质大讲堂不少于6次。三是深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党员思想动态定期分析制度、谈心谈话制度,落实党员干部职工定期体检、带薪休假等制度,开展心理咨询、健康讲座等活动,定期走访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因公牺牲党员家属和困难职工。

3.持续夯实党建基层基础。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双比双争双建”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党员发展工作。坚持党建带群建,引导和支持各级工会、共青团和妇委会等群团组织开展有特色、有实效的活动。

解读:2019年,全局扎实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双比双争双建活动,共有2个基层党支部被评为省直机关红旗党支部。今年要坚持三个进一步一是进一步推动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配齐纪检(委)员,更好发挥支部委员会作用;严格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严把党员入口关,依规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加强对党费收缴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督促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二是进一步深化双比双争双建活动,坚持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活动方法,灵活运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载体,推进政治建设与业务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与党员队伍建设、上级要求与基层实践的深度融合。三是进一步坚持党建带群建,积极组织参加省直机关职工运动会、职工技能竞赛、青年读书会、五四青年教育等系列活动,展示干部职工良好精神风貌。

4.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监督为统领,整合专责监督、审计监督、业务监督、巡察监督等监督力量,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干部队伍的全方位管理,正风肃纪反腐一体从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把整合内部审计力量与购买外部审计服务结合起来,确保局属单位审计监督全覆盖。认真落实局党委巡察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切实推进内部巡察工作。

解读: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加强纪律建设,要把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切实做到四个监督一是强化纪检机构专责监督,紧盯关键少数、关键岗位,围绕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的有效机制。二是统筹推进内外审计监督,整合内部审计力量,全面加强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审计;采取购买审计服务的方式,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推行重大项目或潜亏项目等专项审计。三是压实职能部门业务监督,把监督的触角精准嵌入业务管理全过程,强化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投资融资、资产处置、资质管理、业务分包、财务支出等重点领域或关键环节的源头管控。四是积极稳健推进巡察监督,牢牢把握政治巡察定位,准确把握政治巡察的内涵和方向,高质量完成对10个左右单位的巡察。

5.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成果。全力以赴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淬炼和检验各级党员干部能力作风。重基层、重一线、重实绩,加强机关管理和制度建设,推行PDCA闭环管理,转化运用“走联优”和“督服调”工作经验,探索创新办公方式和会议形式。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的落实,深入治理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只表态不落实、不担当不作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

解读: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要通过三个,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成效。一是在重大风险挑战中淬炼作风,在抗疫一线考察识别、评价使用干部,激励广大干部冲锋在一线、成长在一线、建功在一线。二是在日常管理中改进方法,加强一线工作法,主动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项目;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梳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形成工作闭环;总结推广疫情期间务实管用的办公方式和会议形式,切实提升工作实效。三是在精准发力中纠正四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加强督促检查;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巩固减文减会减过度检查考留痕等治理效果,推动为基层减负从减量提质转变;坚持纠四风和树新风并举,推动重实绩成为一种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制度。

二、做宽做深优服务,切实增强地质事业职能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须有为。增强事业职能,必须体现地质作为。从事业单位的定位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体现地质作为重在提供服务性、公益性和知识性的公共产品;从地质工作的格局看,体现地质作为重在以资源保障为主转向资源环境并重的“大地质”工作;从我局发展的实际看,作为全省唯一的综合性地质勘查专业队伍,体现地质作为重在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工作。要点聚焦地质找矿、民生地质、地质技术服务等内容,对履行事业职能进行了谋篇布局。

6.着力深化地质找矿工作。组织具有找矿能力的各单位“三调整一进军”,加强清洁能源、关键矿产、紧缺大宗矿产找矿攻坚。抓好基础地质工作,推进经常性成矿区划与找矿综合研究工作转型。积极参与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示范区建设,谋划全省地热找矿行动,推进咸宁、恩施、神农架、罗田等地地热资源专项调查。加强铌、钽、锂、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勘查,推进鄂东南铜铁金矿集区、鄂西地区锰矿等找矿工作。全面推行绿色勘查,重构全局矿产勘查评价技术规范体系。

解读:2020年地质找矿要重点做好六项工作:一是抓好基础地质工作,加强部门对接,精准谋划和申报入库中央与地方基础性综合性地质调查项目;积极参与中央在鄂地质调查项目的实施。二是充分发挥区划规划引领作用,推进经常性成矿区划与找矿综合研究工作转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课题新需求为导向,充分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全省综合性地质区划统筹部署,认真开展选区、选点工作,筛选出一批新的找矿靶区,谋划一批重大地质工作项目;评估总结十三五全局地质找矿工作,分析地质找矿形势,规划“十四五”地质找矿工作。三是积极参与和推动鄂西页岩气勘查开发示范区建设,为省自然资源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积极参与工作方案编制、页岩气项目监审、页岩气专项区划等相关技术管理工作;支持地调院等相关单位积极承担页岩气调查评价项目,积极承接中国地调局、恩施州部署的页岩气项目;做好页岩气调查评价科技攻关。四是谋划和推动全省地热找矿行动,编制全省地热找矿行动方案,推动和指导全省地热找矿工作有序统一部署开展;承担和开展重点区域的示范勘查工作,重点抓好恩施、咸宁、罗田等已开展局地合作的地热勘查项目,稳妥推进襄阳、神农架、仙桃、麻城等其他地区的地热项目,支持八队开展南漳九集自有地热矿权勘查开发,鼓励局属单位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积极承担社会出资地热勘查项目。五是扎实推进深部找矿工作,指导相关单位抓好鄂东南铜铁金矿集区深部矿产勘查、鄂西鹤峰走马隐覆区锰矿勘查等重点项目实施,加强深部探测和深部找矿的理论、方法、模式研究,找准主攻方向,整合和对接外部资金、项目、技术资源,形成攻坚合力,力

争取得实质性突破。六是全面落实绿色勘查工作,在前期已开展5个绿色勘查示范项目的基础上,总结推广绿色勘查示范项目成果,指导和推动《绿色勘查指南》在局属单位地勘项目中贯彻执行,推动绿色勘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7.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地质工作。紧扣长江大保护主动作为、加速转型。全力落实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任务,认真做好69个重点县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组织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以及应急抢险项目。积极落实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地下水污染防治项目,大力争取长江沿线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继续参与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做好丹江口库区地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自然资源资态环境方面的有关工作。

解读: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积极发挥地质技术支撑作用,重点从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地下水污染防治、矿山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等七个方面发力,服务长江大保护。一是全力落实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任务,重点实施好直接承担的基础性调查评价工作,完成2019年度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任务,积极申报2020年度项目;承接并开展重大隐患点专业监测预警等工作,实施好云应膏盐矿区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区调查和监测等重大项目;争取地方组织实施的治理工程勘查设计任务。二是全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深化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体系,发挥好环境总站、地灾中心、地质环境监测保护站的公益性事业职能,认真做好69个重点县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特别是2019 年起,省级“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补助经费下达到地方,要积极对接各地自然资源部门,争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落实网格协管工作,提供技术及专家指导。三是全力推进环境地质综合调查项目2019年起,部门预算中的地质环境监测项目整合为生态环境地质项目,主要开展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预测预警等工作,按要求认真开展好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做好监测成果集成分析,积极谋划生态地质环境项目。四是全力对接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围绕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下发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将我局开展的地下水监测工作与地方工作需求有机结合,参与编制地方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推进典型区域“双源”(集中式地下水型引用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工作,争取承担环保考核重点地区地下水监测工作,积极谋划推进地下水污染调查监测项目。五是全力争取矿山生态修复项目2019年,我局服务自然资源部门,完成了全省465处废弃露天矿山损毁图斑调查复核与建档,编制了《2019-2020 年湖北省长江干支流两侧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2020年我省将投入中央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2.7亿多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其中黄石、恩施、黄冈、孝感、荆门等地占比较高,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前期工作基础,以上述地区为重点,积极谋划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勘查设计项目。六是全力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保护,继续参与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推进实施松滋市松宜矿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项目,组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立项论证工作,结合项目工作做好丹江口库区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七是全力服务其它工作,积极对接省统计局等部门,服务全省和地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按照省国家安全生态环境领域协调小组要求,积极服务省国家安全生态环境方面的有关工作。

8.着力抓好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工作。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协调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抓好“金土地”工程和恩施硒资源普查、洪湖硒资源调查后续工作。对接政府污染防治部署,多承担全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调查任务,开展恩施土壤修复技术试点应用、大冶尾矿资源综合示范。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推动多要素城市地质综合调查,落实武汉、黄石、宜昌相关项目任务。围绕全域旅游发展,谋划推进旅游地质工作,做实恩施、神农架地质旅游资源调查项目,协助建实远安化石保护研究中心。

解读:从宏观上看,党和国家对资源环境、生态保护日益重视,“长江大保护”等工作逐步铺开,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好‘净土保卫战’,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40万亩,推进1000个美丽乡村建设,支持恩施、神农架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安全、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全域旅游等领域都给地质工作预留了接口。从微观上看,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都是地质工作向服务民生、服务生态的延伸拓展领域,在地勘行业整体下行的环境下,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具体到我局,一是农业地质工作,我局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近年最大的工作成果是2014年—2018年的“金土地”工程,随着“金土地”工程的不再续作,又通过“局地合作”模式,以“市州县投入资金、我局提供技术服务”方式,开展了恩施、洪湖等地项目,同时,通过不断探索土壤污染调查与修复业务领域,近年来,我局争取到全省农用地污染详查的土壤采样任务,起到了增进与生态环保部门联系和锻炼业务队伍的重要作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延长土壤污染工作链条,深度参与环境评价、污染土壤的修复与治理项目;二是城市地质工作,在我局的支持配合下,武汉市被列入全国首批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试点,省自然资源厅设立了城市地质调查专项,编制了湖北省城市地质调查总体规划,实施了宜昌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但总的来说,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城市地质调查的投入有限,地方政府主动投入资金的兴趣和力度也不大;三是旅游地质工作,旅游地质与“两山论”结合最为紧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当前我局的旅游地质业务已经从专业调查向地质公园规划、建设、服务等领域延伸,前期独立或联合完成了省内30多处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的调查、申报、建设、运营,正在实施恩施州和神农架这两个全省全域旅游试点地区的地质旅游资源调查项目。在科学认识和前期基础上,2020年重点开展四项工作:一是协调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抓好“金土地”工程和恩施硒资源普查、洪湖硒资源调查后续工作,完成恩施硒资源普查成果集成,为后续恩施硒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完成洪湖市硒资源调查成果集成,编制全市域调查成果报告;扎实推进“金土地”工程,编制阶段性成果集成报告;争取谋划全省土地生态质量调查。二是承担全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调查任务,开展恩施土壤修复技术试点应用、大冶尾矿资源综合示范项目,重点做好全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调查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以及质控。三是推动多要素城市地质综合调查,继续争取、参与武汉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实施好省自然资源厅城市地质调查专项;争取推动地方安排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继续争取参与中央财政资金安排的城市地质调查任务。四是谋划推进旅游地质工作,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继续推动神农架全域地质旅游资源调查及成果应用项目,助力远安片区地质旅游打造亮点,继续实施好恩施州地质旅游资源调查。

9.着力拓展地质技术服务领域。立足打造智力密集型高质量地质技术服务队伍,密切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各级部门联系,优化技术服务有效途径。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新一轮全省地质勘查规划、三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抓好宜昌市夷陵区、巴东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试点项目,协助构建市县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争取承接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村庄规划试点任务。深化局地、局企、局校、局院等多层面、多形式合作,谋划和落实重大项目,提升合作实效。

解读:强化地质技术服务,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国情调查;积极参与新一轮全省地质勘查规划、三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抓好宜昌市夷陵区、巴东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试点项目;持续做好省地勘基金项目的跟踪服务,协助局属单位在谋划地方财政和商业性勘查项目上取得新突破。二是优化技术服务的有效途径,集中技术队伍力量,密切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各级部门的联系,积极配合自然资源、财政部门,做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管理,深度参与项目立项论证、申报、检查、监督及综合管理等工作;积极与自然资源、应急管理部门对接,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相关要求,参与地质灾害“十四五”规划编制,与应急管理部门建立地质灾害“防”和“救”应急工作机制,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技术支撑;积极对接生态环境部门,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协助构建市县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争取承接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村庄规划试点任务。三是探索开展生态环境地质方面的局地合作项目,围绕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治等重大生态环境要求,深化局地、局企、局校、局院等多层面、多形式合作,谋划和落实重大项目,提升合作实效,重点做好环境地质方面局地合作项目谋划与推进;加强与中国地调局及其下属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岩溶所、武汉地调中心等行业部门和中国地质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沟通交流合作,积极谋划和落实水工环地质项目。

10.务实推进海外工作。积极承接海外地质调查项目和“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加强马来西亚、柬埔寨、加纳、乌干达基地建设,推进塔吉克斯坦地质实验室合作项目。加强海外工作信息服务。

解读:当前,一带一路正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为开拓海外地质市场提供了难得机遇;矿产资源消费的高位运行,部分资源高度依赖进口的长期存在,使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做好做精做优境外地质调查工作成为新时代海外地质工作的重大任务;省委、省政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部署和要求,为我局精准服务省内企业“走出去”,开拓建设工程和地质技术服务市场带来了便利条件。我们要做到“五个积极”:一是积极参与境外地质调查项目,以中国地调局主导的国家援外地质调查项目、国际地学合作计划与境外地质调查专项为主,重点参与沙特、厄瓜多尔等地质调查项目,跟踪对接非洲、南美洲、中亚、西亚、东南亚地区的境外地质调查项目。二是积极承担“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持续开拓海外建设工程市场,继续巩固和发展非洲、东南亚区域市场,积极开拓中亚市场;完善海外产业链和服务链,稳固和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机构的合作,精准服务大型中资企业“走出去”,联合承揽项目,提升海外经营质效。三是积极开拓地质技术服务业务,提升队伍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力,重点抓好海外技术力量整合,专业队伍建设和业务技术培训工作;精准对接市场和国有专业机构“走出去”需求,精准服务中资企业境外矿业投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基础地质、矿产、实验测试、物化遥、测绘地理信息、投资环境信息等服务和技术支撑,打造湖北地质国际品牌。四是积极建设海外基地,加强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以基地为依托,进一步扩大地质勘查、建筑施工、

实验检测等市场;推动实验室共建项目落地实施,争取“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科技援助项目支持,建设上合组织示范地学实验室。五是积极完善海外工作信息服务,获取和分析利用海外地质综合信息,对接国家部委、省直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及时获取“一带一路”政策、技术、商务等方面的信息;指导组建局海外信息咨询智库团队,建立完善“走出去”信息数据库,为全局海外工作提供信息、投资、法律、商务、技术等服务。

三、聚焦聚力谋发展,切实提升地质经济发展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确保地质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一方面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地质经济“含金量”。特别是在疫情的影响冲击下,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更显重要,要点紧紧扭住项目和产业这两个“牛鼻子”,在推进地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出实招。

11.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巩固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做法成效,逐级压实责任,统筹抓好项目谋划、储备、实施工作,分产业、分单位建实项目库,确保项目建设压茬推进、质效提升。推行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考核序位化管理,强化项目推进、调度和考核机制,健全经济运行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突出抓好资金和债权债务管理,补短板、强弱项。

解读:项目建设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石,2020年要延续好机制、好做法,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是逐级压实责任,编制年度“项目建设年”活动方案,分解落实年度经济目标,各单位将任务量化到班子成员。二是夯实项目基础,以信息化手段建设项目库,分产业、分单位建立项目储备库、建设库、达效库,努力提高储备项目转化率、实施项目利润率、完工项目回款率。三是加强科学调度,坚持“月通报、季调度”机制,每月通报各单位经济目标完成情况,每季通报各单位经济项目建设情况;分单位、分产业、分企业召开项目建设调度会,系统调度分析经济项目建设情况;配合开展事业发展、科技支撑、地质文化、党建保障方面的调度;进一步完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四是健全经济运行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分单位、分行业、分企业进行经济运行评价,增加新签合同额增速等定量化质效监测指标,重点加强现金流量、债权债务监测,按年度开展全局产业发展状况分析;着眼盈利能力、运营能力、财务安全、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在重点企业建立经济运行监测体系试点,逐步实现企业“全覆盖”。五是落实单位(企业)债权债务管理主体责任,以项目为单元摸清债权债务“底数”,突出抓好资金和债权债务管理,建立有效的分析评估、提醒预警和“熔断”机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抓好历史账款清收等工作,切实降低历史债权债务存量,合理把控本年债权债务增量。

12.扎实推进地质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壮大有核心竞争力地质技术服务主业,巩固做强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地环业,提高地质灾害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市场份额,拓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市场,探索进军新的生态环保市场领域。积极发展地测业和地信业,做实实验检测、地信科技产业集团,推进孝感、宜昌、武汉等产业园建设。稳步发展地矿业,加快宜昌杉树垭磷矿西部矿段矿山建设步伐,参与地方非金属矿产开发,充分利用政策空间谋划获取探矿权,推进自有优质矿权运作。规范发展地建业和地勘业,紧跟国家、湖北政策和市场投资导向,加大经营力度,深耕细作区域市场,谋划拓展工程咨询业务。

解读:2019年全局经济规模保持稳步增长,但整体质效还有较大进步空间,我们要充分发挥地质技术优势,提高高附加值项目比重,谋划和推动一批关系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的重大项目,推动六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地环业,以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保护等工作为契机,加强地质灾害、地下水和矿山地质环境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支持各单位采用PPPEPC 等多种模式承接地质灾害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实现“打工经济”向“投资经济”转变;支持各单位在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调查的基础上,抢抓土壤修复治理机遇,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以公司为载体,在组织机构、资金、人员、设备、资质、技术等方面做实企业,争取污染土壤治理修复项目。二是积极发展地测业和地信业,以清晰产权制度为根本、以资本纽带为基础、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按照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做实实验检测、地信科技产业集团;推进孝感、宜昌、武汉等产业园建设。三是稳步发展地矿业,推进宜昌杉树垭磷矿西部矿段矿山建设,积极参与鄂东矿业、东楚矿业、齐安矿业增资扩股工作,在宜昌、襄阳、恩施等地谋划参与非金属矿产开发,继续推进宜昌杨家扁磷矿、蕲春梨木岭铜钼矿探矿权延续并争取开展勘查工作,支持南漳九集地热等自有矿权勘查开发,推动白果园银钒矿矿权运作。四是规范发展地建业和地勘业,严格落实局“五条禁令”,持续开展资质管理、分包管理专项整治;加大经营工作力度,省内重点关注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建设,省外重点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雄安新区建设;关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政策变化,谋划拓展工程咨询业务。

13.扎实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积极争取落地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着力做优做强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加强总体谋划、统筹协调、集成优势、有效竞合,出台支持地质产业发展措施,在分享国家政策红利、用活国家资本金、拓宽融资筹资渠道、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等方面向重点产业企业倾斜。

解读: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促进项目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分析,加强对中央、地方出台的疫情帮扶政策的研究和分析,争取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稳岗补贴等利好政策,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减轻疫情带来的损失;加强与各级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部门的联系,获取和解读业务政策,积极争取各项优惠政策落地。二是完善六大产业链,重点加强实验测试、地理信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矿业开发等行业骨干企业建设,以骨干企业为引领,带动产业发展。三是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总体谋划、统筹协调、集成优势、有效竞合,坚持市场化的项目由市场机制决定,以有利于产业发展为原则,鼓励局属单位自由竞争,鼓励局属单位生产要素资源自由组合、融合发展;在掌握全局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资本为纽带,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整合相关资源、集成优势,积极稳妥打造产业集团,促进全局六大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四是出台支持地质产业发展措施,在分享国家政策红利、用活国家资本金、拓宽融资筹资渠道、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等方面向重点产业企业倾斜。

四、抓准抓实促改革,切实巩固创新创造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工作要点从管方向、补短板、打基础出发,部署了事业单位改革、公司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工作,为全局创新转型发展持续增强动力。

14.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贯彻中央《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主动争取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逐步理顺关系,形成促进事业立局、产业辅局、科技强局的体制机制。深入调查研究,加强谋划组织,稳妥有序推进改革有关工作。

解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重点做到: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组织谋划,收集改革信息,及时关注国家和本省改革动向,适时组织专题调研组赴相关单位和兄弟省局调研事业单位改革情况。二是跟踪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政策,与省委编办沟通局属单位法人证书宗旨和服务范围变更,为各单位加强资质建设和扩大服务范围争取依据,进一步充实和做实事业职能。三是加强财务保障,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程,分析全局资产底数、债权债务、历史遗留问题等具体情况,研判改革推进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并有效利用,开展模拟分析、风险评估等工作,调整优化部门预算支出结构,采取经费保障、经费补助、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改革进程。

15.大力推进地勘企业公司制改革。紧扣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推进落实局关于支持地勘企业试点改革的意见,处理好事业、产业、企业的关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清聚焦主业,压缩管控层级,规范国有资产监管。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立破并举,将具备条件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造为国有独资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处置僵尸企业。

解读:组织召开地勘企业公司制改革工作推进会,多处室联合作战,开展实地调研和现场指导,通过四个“基本动作”,保障地勘企业公司制改革顺利推进。一是完善基础信息,开展生产经营基本情况调查,摸清各单位及所管理的各级企业的生产经营基础资料信息、法人治理、股权结构以及年度盈利、现金流量等情况,掌握局属单位对外参股企业的股权及收益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基本信息台账、经营情况台账以及全局工程建设领域企业资质统计分析台账等。二是明晰产权结构,以现代产权理论为指引,做好局属单位与所属企业各类资产分离工作,逐步解决事企资产混用等历史遗留问题,减少资产监管中的漏洞和风险。三是规范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公司法》等法规,严格执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会计及财务管理各项制度规定,规范财务与资产管理行为。四是处置僵尸企业,及时办理僵尸企业注销工作,做好账面资产清理净值(或损失)的入账工作,严禁擅自处置僵尸企业所占用的事业单位资产。

16.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化“平台+人才+项目”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平台梯队建设力度,探索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评估、创新考核、人才激励机制。聚焦地质调查和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科技产品研发、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拓宽科技项目渠道,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引导局属单位配套科研经费,组织跨单位、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合力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加强地学科普宣传。办好《资源环境与工程》。

解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科技创新二十条》等文件精神,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一是完善“平台+人才+项目”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督导平台运行,申报省重点实验室;推进局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第一批局级科技创新平台进行考核验收,启动第二批局级平台遴选工作;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建实建强队级平台;营造开放合作的学术环境,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创新平台设置开放性课题,举办2-3 次地质科技论坛。二是探索科技创新机制,落实科技创新发展政策,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以“是否能强化我局地质事业发展中的优势,是否能补齐地质事业发展中的短板,是否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科研人员评价考核和绩效评定以知识价值和科技成果为主要标准,逐步淡化具体的生产性经济指标;让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与科研人员的绩效工资直接挂钩。三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产品研发,重点科研项目组建由局属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组成的跨单位、跨学科联合攻关团队;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科研人员带着课题深入企业,将项目组建在企业一线,通过技术与资本的对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从科研课题向产品化、产业化的转换。四是加强地学科普宣传,组织编纂地质工作科普宣传材料,宣传我局地质事业;协调组织年度地球日活动、科技周宣传活动等科普活动;组建第五届《资源环境与工程》期刊编委会,进一步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行业影响力。

五、善作善成提能力,切实提高行业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如何推进地质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工作要点强调,着重提高队伍的硬实力和文化的软实力,完善提升全系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17.加强风险管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总监制度,滚动推进安全生产“十件实事”,加强安全生产督查检查与考核,坚决杜绝重大责任事故发生。认真落实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提高质量监督检查实效,有效规避质量风险。严格审批资产出租和处置,严控对外投资防范投资风险。推行零基预算。

解读:守牢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工作集中在四个落实上:一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修订安全生产考评细则,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总监制度纳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滚动推进安全生产“十件实事”,加大资金扶持和引导力度,加大其在考核评分中的比重,各单位要制定“十件实事”任务清单、明确任务时间节点;落实落地安全生产防控措施,重点在资质使用、分包管理等环节以及建筑工程、地灾治理、非煤矿山、危化品、消防、交通等领域强化管控;保持安全检查督查高强度态势,重点加强用火、用电、用气、防汛、防暑、防寒、防滑、防撞等内容的检查,突出隐患问题的整改落实,及时开展隐患整改“回头看”。二是落实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五个强化”,强化质量风险防控全覆盖,规范项目全过程质量风险防控,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情势的不利影响,守牢质量安全底线;强化“四级、四类”质量检查,压实局、局属单位、二级单位、项目部(组)四级质量责任,做好项目自查、随机抽查、专项检查、综合检查“四类”质量检查;强化质量动态跟踪处置机制,建立规范完整的项目清单和质量记录台账;强化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质量工作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强化质量责任考核与结果运用,对年度质量目标考核结果实行优胜表彰、未达标约谈,督促各单位健全质量奖惩机制,对重大质量问题、严重质量失信、各类质量事故“零”容忍、强震慑,对造假、虚报、以次充好等造成严重后果的“一案双查”、从严惩处。三是落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流程,对资产出租出借、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重点事项进行严格审(核)批,严禁出现手续不全、事后审批、打擦边球等情形,有效降低违规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四是落实零基预算编制方法,改变部门预算编制的思路与方法,甄别清理和重新核定以往年度政策保留事项,推行以“零”为基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逐项上报、逐项审核、综合平衡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提升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成效。

18.加强资质能力建设。做好以高等级为重点的现有资质维护,开展检验检测、测绘地理信息集团及其子公司资质(资格认证)升级工作,积极申报环保等领域的资质资格。认真落实局工程建设生产经营五条禁令,严格资质管理和分包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深地探测、深部钻探装备以及急需的检验检测、遥感测绘等装备,加快一线装备更新升级换代。深入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解读:通过三个推进提升服务项目建设能力。一是推进资质建设,开展全局资质统计,建立资质信息台账,做到“三个全面”,全面做好资质维护、升级工作,积极申报工程设计资质,提升开展工程总承包的业务能力,强化市政公用工程、环保工程、施工总承包等资质建设,加强实验测试、测绘等业务资质升级、申报工作;全面梳理全局环保领域现有资质资格,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申报环保等领域的资质资格;全面落实局五条禁令,建立健全资质管理、分包管理长效机制。二是推进装备建设,鼓励利用自有资金,加快一线装备更新升级换代;完善先买后补的支持方式,加大装备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年度扶持购置地质装备综合档案,加强信息反馈,为装备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支撑。三是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做到“五个持续”,持续提升质量治理水平,健全巩固工作队伍体系,规范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推进质量工作信息化;持续打好技术标准引领牌,以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年内力争新增纳入行业或地方标准编制计划项目不少于2项、通过评审或发布标准不少于2项,新储备入库标准研究项目不少于5项;持续开展质量攻关与改进活动,指导各单位聚焦1-2项重点课题进行质量攻关研究,抓好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开展成果交流展评和对外推介;持续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导入试点,积极争创质量品牌,力争各单位获得不少于1项有影响的奖项和荣誉,谋划申报各层级政府质量奖;持续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以“提升质量治理能力,打造质量品牌优势”为主题,组织开展全局“质量月”活动。

19.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任期制改革相关配套制度,选优配齐局属单位领导班子,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和党内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招考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一批实用技能人才,选树一批优秀人才典型。分类加强科技专家团队建设,探索实行首席专家制。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办好处级干部、党务干部、经营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培训班。

解读: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从七个层面展开:一是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组织好局属单位处级干部选拔,选优配齐配强局属单位领导班子,完善局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任期制考核办法;组织好局机关处级领导干部选拔和职级人员晋升工作。二是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适时开展全局优秀年轻干部调整补员,健全优秀年轻干部信息库,完善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档案,举办一期全局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参加挂职锻炼。三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实施专项招聘和统一招聘;做好人才评价和激励,组织好专业技术职务初定和评审,缓解年轻技术人员职称申报难问题,用活用足新冠肺炎疫情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人事人才倾斜政策,发挥局科研成果在岗位聘用中的作用,鼓励各单位申报特设岗位,争取部分单位享受科研单位岗位设置政策;做好专家管理工作,建设领军人才队伍,做好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享受省政府、国务院津贴人员的服务和推荐。四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师带徒”活动,推进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建设;培育局级“工人先锋号”、争创省级“工人先锋号”;组织开展全国和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状、奖章的推荐评选和第四届“荆楚工匠”选树活动。五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局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管理办法,组织遴选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杰出青年人才,建立全局科技人才库,调整更新科技专家库,组建全局专家委员会和专家组,探索实行重大科研项目首席专家制,选聘一批首席专家。六是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做好高层次经济管理类人才招聘工作,举办经营管理培训班一期,提升经营管理业务能力,加强局内经营管理人员之间的学习交流。七是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发挥局党校平台作用,举办科级干部和党员培训班;争取将局属单位科级以下干部纳入当地干部年度培训计划;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用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公共服务平台和局校战略合作资源,选送优秀人员参加省级以上高级研修班培训。

20.加强数字地质建设。抓好地质大数据平台应用推广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升级,提升平台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参与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和局门户网站。

解读从国家看,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国家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正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从行业看,“地质云”、“自然资源云”的建设和运行已在业内形成广泛的示范引领效应,以地质工作全流程数字化信息化为主线的数字地质建设已呈蓬勃兴起之势;从我局看,初步建成了局地质大数据平台,完成了局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一期)建设,运行了电子政务办公平台,但数字地质建设尚在起步推动阶段,地质大数据生态亟待构建。2020年重点抓好“四个建设”:一是抓好地质大数据平台建设,做到“四个要”,加强应用和推广,推进全局数字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数字地质资料局内汇交、保管及对内、对外利用新机制,加强平台私有云基础设施资源推广应用,为各单位信息系统提供设备托管环境和系统部署服务;升级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按照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二级标准,对平台现有信息安全保障设施和软硬件进行适当增配升级;做好平台运行维护及用户培训、咨询服务,持续完善平台应用功能,提高用户使用效率,保障平台运行流畅;开展平台后续建设需求及规划调研,为全局数字地质建设“十四五”规划提供支撑依据。二是参与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管理信息化建设,环境总站要发挥专业优势,利用好省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建设成果,充分对接需求,积极争取承担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支撑开展平台设计和建设任务,配合做好全省推广应用。三是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完善财务信息化核算平台功能,满足财务核算与资金状况的实时查询与监控需要;按照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的监管要求,实现局财务核算系统与“公务之家”、财务报销系统、财务管理大数据监督平台等的无缝对接和财务数据实时共享。四是完善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和局门户网站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电子政务平台项目建设,升级电子公文管理系统,推进全局电子政务平台迁移整合及集约化建设;加强门户网站功能建设,科学合理设置信息栏目,不断提高网站功能实用性;筹划承载政务管理业务数据的中心机房建设。

21.加强和谐地质建设。大力弘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培育湖北地质文化,提振精气神。统筹做好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综治信访、档案保密、党(事)务公开等工作,圆满完成驻村精准扶贫任务。认真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和养老保险政策,努力增强干部职工获得感、幸福感。认真落实离退休人员政治生活待遇政策,持续开展创建离退休“示范党支部”、关心下一代等活动,多渠道帮扶退休困难职工,丰富离退休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组队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举办全局第五届职工运动会。推进“职工书屋”、“职工之家”建设,办好《地质风》。

解读:多管齐下推进和谐地质建设,一是弘扬湖北地质精神,开展“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围绕行业生产生活、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地质问题、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地质现象,鼓励和支持职工创意、创作一批反映新时代湖北地质职工精神风貌、讴歌地质人奋斗历程的艺术作品。二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协助驻点村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影响,确保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持续开展脱贫对象“一对一”帮扶,保证脱贫成果持续稳定。三是增强职工获得感,完善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建立与经济增长速度质量相匹配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按时完成养老保险改革原有试点人员纳入新制度工作和已退休“中人”待遇重新核定工作。四是创新开展离退休工作,落实政治生活待遇,落实阅读文件、通报情况、走访慰问、党性教育等政治待遇,按政策及时足额发放统筹外退休费和遗属生活补助,加强涉老群团组织建设,按规定及时报销老年大学、老年教育活动学费;加强离退休党支部阵地建设,力争创建1个省级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普遍设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重点开展慰问贫困村留守儿童、与未成年人管教人员“一对一”结对帮教、金秋助学大学生等活动。五是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将职工活动阵地建设纳入基地建设整体规划,继续推进“职工活动中心”、“职工书屋”、“职工小家”建设,加大对基层工会活动阵地建设扶持力度;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举办全局第五届职工运动会、全局职工羽毛球比赛等活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大力宣传全局劳模、荆楚工匠、工人先锋号、创新工作室、“六比一创”项目和“新时代湖北最美地质人”典型事迹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先进人物,弘扬湖北地质人的精神风彩。

鄂公网安备 42010502001230号